1月13日上午,上海市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期间,市委书记陈吉宁参加松江区代表团审议。松江团审议气氛热烈,代表们说问题、谈思考,纷纷进言。
将近2小时的审议,代表们结合松江实际和各自工作,就服务国家战略实施、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、持续提升G60科创走廊影响力、加大力度扶持科创企业、支持民营企业走出去、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等许多方面,提出意见建议。
G60科创走廊的生命力
(资料图)
作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策源地,上海松江的生动实践,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、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和深刻启示。
上海市人大代表、松江区科创发展办公室主任郭淑晴是G60科创走廊建设的直接参与者,对这一战略有切身体会。她说,创新是根植于G60科创走廊的基因,市场化、法治化、国际化是G60科创走廊的生命力所在。
过去五年,G60科创走廊持续有序推进,2022年完成了《G60科创走廊建设方案》中期评估的建设目标。松江、嘉兴、杭州、金华、苏州、湖州、宣城、芜湖、合肥等G60科创走廊九城市不断共建共享一批跨区域的联盟、基地、中心等平台,合作载体日益多元化,九城市还共建共享一批协同创新的合作模式。
“比如我们和商飞的战略合作,从本土化开发,已经延伸到关键系统的联合攻关,实验室的共享。”郭淑晴说,前不久她见证了首架C919大飞机交付,倍感振奋。
“G60科创走廊不断升级发展,这项战略极大促进了我们企业的信心。”上海市人大代表、上海领路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朱上民说,近年来,在各项政策举措保驾护航之下,民营企业迎来快速发展。
朱上民谈到一个细节,2022年12月,轨交12号线西延伸工程在松江区G60云廊站开工。“以前以为需要很多年的规划,现在很快有施工图出来,我想要不了多久就有实景图了。”朱上民说,许多重大工程项目快速落地,对公司发展、引进人才都很有意义。
东华大学校长、中国工程院院士俞建勇代表,对进一步推进G60科创走廊建设也提出建议,一定要围绕需求,推动高水平的发展,聚焦国家重要领域、“卡脖子”的关键技术来发展,同时加大前瞻布局,争取通过原创性的突破,引领未来的产业发展。
外企在华的投资信心
上海昊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高科技生物医药企业,该公司联合执行董事、总裁吴剑英代表很感慨,经过15年在松江扎根发展,他们公司迎来了巨大成长。
“从初创时的亏损企业,发展到一个能够在香港主板和科创板实现上市融资的企业,现已先后融资38亿元。”吴剑英说,对于一个高科技创新企业而言,这些资金大大支撑了企业发展。
总结这些年,吴剑英有一些体会。他说在创业创新过程中,企业不仅要依靠创新技术研发,也要敢于并购,资本赋能很重要。创新企业要坚持在党委、政府领导下,发挥活力,实现跨越式发展。对于高科技创新型医药企业而言,开展研发时一定要重视临床需求。
谈到企业发展机遇,上海飞科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、总裁李丐腾代表说,如今在全球的剃须刀行业,上海飞科等中国企业已占据重要一席。
企业发展得快,知识产权保护尤显重要。李丐腾建议,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,激发企业的创新动力和信心。“我们一年在打假上要花一千多万元,还有一些专利被模仿。”他说,通过知识产权保护,能够更好地规避这些不利因素。
上海良好的营商环境,对在华外商企业非常有利,极大加强了外企在华投资信心。
雀巢集团执行副总裁,雀巢大中华大区董事长、首席执行官张西强代表说,2023年是雀巢进入中国第35年,目前在国内有24家工厂、2.5万名员工,年销售额超过400亿元。即便2022年全球经济形势面临挑战,雀巢大中华区仍然保持较高的增长率。
“我们和松江的关系很紧密,一方面是G60科创走廊对我们的吸引和鼓励,另一方面,过去五年在上海举办的进博会,对企业也是极佳的表现平台,我们每年都有大量新产品通过进博会进入上海、进入中国。”张西强说,未来他们希望立足上海,服务全国,辐射世界。
产教融合有基础
松江区不仅企业多,而且高校集聚,农业农村也很有亮点。审议现场,教育、人才、农业农村现代化也都是代表们热议的话题。
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校长俞涛代表,就产教融合谈了看法。他说,作为一所应用型高校,他们培养了轨道交通、汽车、航空等众多制造业领域的人才。在上海,松江新城是唯一一个有大学城的新城,具有很好的产教融合基础。
俞涛认为,一方面高校自身需要不断深化改革,培育能够适应企业需求的人才。另一方面,相关部门也要大力促进产教融合,这有利于培养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,有利于科技创新,也能使应用型高校拥有更强的生命力。他建议,上海可在产教融合方面率先进行地方立法,促进和监督产教融合落到实处。
“乡村振兴改变了千千万万中国农民的命运。”来自农业农村领域的上海市人大代表李春风说。
李春风是上海万群粮食专业合作社社长,合作社拥有四百多亩地,优质的松江稻米是他们的特产,所有种子也都由松江区农业研究机构自己培育。
靠种地谋生的人,明白泥土的可贵。李春风建议,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,同时发展循环农业,通过探索种养结合,不断提升土壤的质量和品质。他还建议延伸农产品的产业链条,从卖稻谷走向卖大米。
“从前想的是怎样把水稻种好,稳定增产,现在是为了让更多人吃上口感好、品质好的大米,吃得安全放心。”李春风说。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