汉碑隶书的用笔、结体和章法

2023-04-23 08:23:19 来源:书画鉴赏典评收藏

我们来说一下汉代碑刻的隶书在用笔、结体和章法上的特色和共性。


(资料图片)

一、汉碑隶书的用笔

(1)关于方笔圆笔。对于汉碑隶书,一直有方笔、圆笔之说。

现代,因为大量汉简的出土,我们已经能看到人的墨迹,讨论汉人的笔迹,完全不用再讨论碑刻的用笔,因为碑刻上的书法,已经经过了刻工的再加工,已经有了“刀法”的参与,甚至有的碑刻已经完全不按原来的书变原貌进行刊刻,所以,汉碑隶书的书法,已经不是简简单单的笔法了,更无所谓圆笔、方笔。

以前的人学汉隶,都取法东汉的一些名碑(主要是指《史晨碑》《乙瑛碑》《曹全碑》《张迁碑》《礼器碑》等),这些碑刻上的字很工整,笔画经刊刻后,起讫、转折处都较有棱角,呈现方形(因为它毕竟是刀刻的产物),因此认为作隶书必须用方笔,元代、明代的人多有此失。

其实不论是方劲的还是华美的汉碑,其笔画形态是多样化的,并不单呈方笔。

魏晋时一些典重的碑版,如《受禅表碑》《孔羡碑》《曹真碑》《正始石经》《王基残碑》《皇帝三临辟雍碑》等,则渐趋方削尖露,顿失厚重。

(《孔羡碑》局部拓本)

至唐隶每况愈下的一个很重要原因,就是专用方笔,虽写得肥硕而气不能厚,偶有圆笔参用,徒增圆俗而已。

汉代摩崖,大多椎凿而成,笔画直率拙朴,多呈圆笔。从东汉桓、灵以前回溯看碑刻隶书,时代愈早,刻工愈粗率,笔画波磔愈少,圆笔成分也愈多,而愈显得古拙气厚。

(2)关于逆入平出。这四个字其实是隶书的主要笔法特征。

比隶书早的是篆书。《说文解字》说:“篆,引书也。”作篆书乃引笔而书,其笔画均匀,收笔蓄势而不回锋。

篆书的笔法是最简单的,隶书的笔法稍稍复杂了些。

(篆书笔法与隶书笔法的差异)

后来的楷书在笔法上要比隶书复杂,因为楷书在笔法上用笔要讲究藏头护尾,起笔逆锋,收笔回锋顿笔。隶书用笔介乎篆书和楷书之间,起笔皆逆锋入纸,收笔时不回锋,以空势收住。惟有掠(撇)之收笔,隶书多作回锋顿笔,而楷书却出锋,二者相反。

清代碑学派书家用笔多主张逆入平出,即是隶书笔法(实际上,隶书也有收笔回锋的笔法,只是并非主流)。

(3)关于中实中虚。

篆书的笔画均匀,用笔时不作提按变化,隶书基本上承袭了这种笔法,故笔画中段饱满。但是在写波挑时须两端顿按发力,笔画中段稍加提笔。

笔画中段饱满,就是所谓的中实。

“中实”是清代碑派书家推崇唐代以前碑刻的理由。唐以前笔画中截不提笔,而唐以后笔画中截提笔运行。其实是书法的笔法在进化,笔法渐渐丰富了。

唐代楷书笔法较前代丰富,强调提按,笔画两端逆回锋且下按顿笔,而中段则提笔运行,故两端粗而中段细,颜、柳诸家楷书皆如此。包世臣称这是“中怯”(即中虚),说笔法今不如古,但其实这并非笔力纤弱,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,笔法渐渐丰富的缘故。

(朴茂雄健的《张迁碑》拓本局部)

隶书追求朴茂,故不宜以楷书提按笔法用之于隶书,提按成分愈多,朴茂之气就愈少。

(4)关于转折

隶书在字体上已完全脱离了象形而成为方块字,它将篆书圆转的笔画变为方折,隶书的转折宜形方而笔圆。

魏碑的转折是提笔换锋后重按斜向内折。唐楷的转折,禇、颜字是用提笔暗渡换锋,柳字则以两次折锋过换的方法。这些楷书转折的笔法,均不出现在隶书中。

汉碑隶书转折处皆方折不作顿驻,也有断开分作两笔写的。

(5)波挑

西汉后期隶(分)书成熟,出现波挑,使得笔法更加丰富。东汉有许多碑刻紧及刑徒葬砖都无明显波挑,这是由于书刻简率使然,而典重碑版都有明显波挑,这是八分书的一个重要特征(前文说过,隶书与“八分”的区别就在于有无波挑)。

八分波挑,起笔逆锋,中截行笔稍提,至末尾重按,然后侧锋挑出,这是最常见的波挑写法。也有波挑起笔逆锋,中截行笔不提起,末尾稍按,中锋挑起,如《三老讳字忌日记》。

(《三老讳字忌日记》拓本局部)

二、汉碑隶书的结体

(1)横平竖直

横平竖直是隶书结体的最基本法则。当然,这条准则,是从篆书来的。之后,才是北朝碑刻的“斜画紧结”和“平画宽结”两大类型。

“斜画紧结”是新书体。如《龙门十二品》《张猛龙碑》,横画皆向右上欹斜,结构紧密。

(《张猛龙碑》拓本局部)

“平画宽结”则是继承了隶书遗法,如北魏的《吊比干文》,东魏、北齐的墓志,四山摩崖等,字都是横平竖直,结体宽博。楷书,横画大多向右上欹斜,竖画也有内抱、背分和取斜势者,结体比较丰富。

但是,隶书忌同楷书。

(2)整齐

篆书讲究对称,楷书讲究参差,而隶(分)书介乎其间,讲究整齐。

许多在楷书结构中不宜出现的形式,却往往在汉碑隶(分)书结构中是常见的。

清代蒋骥《续书法论·笔画》云:“笔画无俯仰照应,则直画如梯架,横画如栅栏,了无意思。”姚孟起《字学忆参》云:“字贵心聚,不可并头。”这些书论不错, 但却都是针对楷书说的。

汉碑隶(分)书凡数笔平行的笔画,一般不作长短参差变化,或者长短一样,或者是由短到长、由长到短递增或递减,呈梯形。比如“曾、建、王、书”等字:

(各碑中隶字的结体)

凡左右两竖,隶(分)多垂直,如“非”字,或作对称斜势,如“国”字,楷书横画多欹斜,中宫宜紧收,即“字心贵聚”,隶(分)书横画皆平正,字心就宽绰,如“书”字、“诸”字。左右结构的字,楷书多下齐,即“不可并头”,而隶书多上齐,如“亲”字。

(隶书与楷书的比较)

还有隶(分)书的波挑,一字中不重出(“雁不双飞”),故楷书一般也无两捺。

三、章法

汉碑隶书篇幅大,行字多,故排列方式有所讲究,大致有三种形式:

(1)行列整齐。汉碑中的一些庙堂名刻如《乙瑛》《史晨》《礼器》诸碑,以及墓碑如《武荣》《曹全》《张迁》诸碑,再有《熹平石经》,摩崖《西狭颂》等,皆行列整齐,而《鲜于璜》《肥致》《张景》诸碑及《朝侯小子残石》等还用刀画了正方形的棋枰格。

(《服致碑》拓本局部,有格子)

由于八分书大多结体为扁方形,所以就自然形成字距大于行距的特有章法。明、清以来,书家的隶书作品大多采用这种章法,有时还增大字距、缩小行距。用这种章法者,字皆大小相仿而较工整。

(2)有行无列。汉代碑刻中,如《三老讳字忌日记》《礼三公山碑》等,皆有行无列。《莱子侯刻石》《石墙村刻石》《太室石阙铭》等都画有竖行线,这类形式多见于墓记、画像石题记。所书刻的字长扁不一,随形而异,显得生动活泼。

(《莱子侯刻石》上的行线)

这类章法,字距靠得较近,行距稍宽,贯气而竖凑。画有行线,行距即使较紧,也不显得纷乱。行线起到了间隔和增加行气的作用。

(3)无行无列。当然还有无行无列的,比如《鄐君开通褒斜道刻石》《刘平国碑》《杨淮表记》和四川有些崖墓题记,都是无行无列。

这一类章法,看似散毛,实不易经营,字形有时大小悬殊,彼此错落,互相让就,笔画都较细,若粗肥则会成一片浑白模糊,字一般较放率,穿插而生奇趣。

(王福庵隶书七言诗)

最后,还要注意章法与书法的配合,以哪种隶书书法作字,要选择与之相配合的章法。最终达成章法与书法完美的配合,使书法美与章法美相得益彰。

附:隶书、行书、草书临摹要点

隶书临摹要点

1、\"方劲古拙,如龟如鳖\"。 隶书是从篆书演变而来的,使汉字从原来的单一的笔画发展成为多变的笔画,把篆书圆转笔画变为了方折,所以有篆圆隶方的说法,而隶书是比较古老的字体,它的笔画要写得古朴、苍老,给人一种沧桑残缺美,方劲古拙道出了隶书的概貌。篆书和楷书多取纵势,形状成竖长方形,使笔画纵向延伸;而隶书字形较扁,笔画向横的方向发展,用扁形动物龟、鳖比喻隶书字身的形状最恰当无疑。

《曹全碑》

2、\"蚕头雁尾,笔必三折\"。 指的是隶书特有的横画波横,写波横时先用逆锋向左行笔,再往左下按笔,然后慢慢提起向右运行,这就是平出;最后写挑脚时,笔峰向下按,再慢慢提起,向右上挑出,形状好似大雁之尾,一般为露锋收笔。在波横需要变化时,雁尾也可轻挑出,使笔尖拖长,产生秀气美,如清代郑簠的隶书的波横。写挑脚应采用提引的方法,这样笔势舒展自然;不能\"扭甩\"出去,否则摇摆、轻浮。笔必三折概述了隶书的笔画要注意落笔、行笔、收笔三个步骤,亦称\"三折法\" ,藏锋逆入,有的用\"回锋\" ,有的用\"停驻\"。

《史晨碑》

3、\"雁不双飞,蚕无二色\"。 如一个字有两笔或两笔以上的横画,只能把其中的一横写成波横,其余写成平横,这就叫\"雁不双飞\"。蚕无二色是指起笔的蚕头写法不能相同,要有轻重、肥瘦变化。在练习隶书中,应做到以下几点:①上下两横不能都写成波横,形成\"双飞\",应将其中一横写成平横。②多笔横画不能都写成波横,呈\"一路飘飞\",波横只能保留一笔,其余写成平横。③上下出现两个捺笔,称为\"二捺\",应将其中一笔改变笔形,保留一个捺笔。④波横与撇捺共用,也属于\"双飞\",应将波横写成平横,保留撇捺。⑤包围结构的笔画不应有挑势,不要随意挑出。\"点画俯仰,左挑右磔\"。隶书的笔画以方折伸开,中宫收紧,撇、捺、弯勾放纵,体型方扁为结体的基本特点。隶书字型的方扁取横势,很多笔画对称的展开,撇捺的组合犹如\"雁展双翅\",俯仰势增强。

《张迁碑》

4、\"重浊轻清,斩钉截铁\"。 隶书派生出了8个基本笔画和更多的变化笔画,他们的笔画变化多端,粗细不一,重的笔画要写得饱满,轻的笔画要写得秀气。隶书用笔时,有较好的力量和自然的节奏,从微小的动作中流露出笔意,但须写出方劲有力的效果。

《乙瑛碑》

行书临摹要点

1、学习行书以临摹《圣教序》为宜。 要把握此帖的艺术风貌和特征,如笔致遒润儒雅、字态俊丽秀逸、气息中和怡淡等,其用笔内掖收敛,线条瘦硬劲挺,点画的组合、偏旁的揖让、牵丝映带、笔势字势等纯出自然。通临时注意纠正线条拖沓纤弱,即骨不健、气不畅、墨不沉等通病。在通临的基础上,就要打好攻坚战,从字型、字势,笔型、笔势及笔画的粗细对比、墨色变化(可参照兰亭墨迹)等方面,一个字一个字地过关。要在背字型上下功夫,达到在创作作品时如囊中探物般的熟练程度。

《圣教序》

一件作品水平的真正高低,甚至可以说书法的内行与外行的区别,往往取决于细微的一点点上,所谓\"纤维向背,毫发死生\"是也。所以临写时一定要特别注意细节,包括笔画位置、粗细长短搭配、字形大小、墨色浓淡枯湿、笔画及字形的揖让、呼应关系等,哪怕是细微的变化也不放过,以训练、提高自己的眼力。有了《圣教序》的基础,学《兰亭序》就容易得多,并重点学章法、贯气及细微之处;然后再学王之诸手札,学习王羲之怎样因字赋形、因情谋篇等等。

《兰亭序》

2、从某种意义上说临帖是临书者理解力和功力的总和。 临帖要坚持读、摹、临三结合,读以得其趣,通过读将范本中的点、画、构、势、结体等特点深深印入脑海中;摹以得其形,字之神韵不能离开结构,在读的基础上就要专心致志于字迹中,记准各种字型;临以得其意,经上两步的努力,这一步就会如鱼得水,再略参己意,发韧自己的积累,进入准创作。

3、对于\"气\"的贯通和\"势\"的生发的学习,当然与熟练程度有关,但关键是要有这个观念,无论是\"读\"、\"临\"或\"创\",有无这个观念是大不一样的,可从古今书论中找这方面的论述,仔细阅读体会。

《闲者帖》

4、黄庭坚行书笔势纵横,点画开张,虽是辐射式结构,但并不疏松;体势欹斜,但并不倾倒。 《松风阁诗卷》是其晚年代表作,以上特点都有充分体现。临写时需注意体察黄所追求的\"笔中有物\"的内涵之美,或曰\"气韵\"相胜。

《松风阁诗卷》

5、学行书选择米芾《蜀素贴》起步还是比较高的。要临好此帖,首先要对米芾书法的总体特点有所了解,牢牢把握住此帖的艺术特点,然后对其用笔、结构、章法及墨法等,都要一一仔细研究,特别是用笔的特点更要细究、掌握、记熟、会用,改变自己的用笔习惯;对字型要背下来,达到创作时能熟练运用的程度,切忌只临个大概。米芾腕力充沛,笔锋诡异,笔致滋润华丽,非常讲究笔力和笔势。力倚势所生,势因力而彰,因此骨力遒婉,笔势酣畅。

《蜀素贴》

草书临摹要点

1、草书分为两类:一是章草,即隶之草;二是今草,即楷之草,理当与行书属同一层次。 狂草属今草,若行书为\"走\"的话,小草即为\"跑\",狂草就是\"狂奔\"。草书从字法到笔法结构都有严格的要求,只有由浅入深、由易到难、由平正入险绝,循序渐进,并经过长期的字法和技法训练,才能真正掌握和学好这门艺术。

2、王羲之的《十七帖》是以真书笔法写草书,作草如真,故其笔致遒媚,结构精严,看似简单,下笔后方知其难。 认真学习有关此帖艺术特色的介绍文章和资料等,使自己对此帖用笔、结字、章法、情趣等技术和艺术特点有一个深刻了解和把握,察之尚精,拟之贵似。

《十七帖》

3、《书谱》字数多成草轨迹鲜明,易于循其法绳。临习《书谱》应将俊逸潇洒,峻拔钢断的用笔,纵横畅达、遒婉坚劲的笔势表现出来,特别是在用笔上的中侧并用、提按分明、顿挫有度所产生的质感和节奏的\"蛀虫效果\",尤为精妙。 可以选择有代表性、认为精彩的几个字或几行字,从笔形笔势、字型字势等分析透、理解深,并能用自己的笔将所认识到的风格特征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。此时不要担心个性不强,只要有了这个根基,就会有目的地选择其他经典,有选择地吸取能完善丰富此类风格的营养,久而久之必可使自己的作品既深具传统意趣,又较为明显地表现出自己的个性来。

《书谱》

4、临习怀素《自叙帖》,对该帖清健的笔姿、瘦劲的笔调表现出的圆转矫健的线条,以及奔放流畅的体势和恣意放纵的布局等都要有所体现。此帖自始至终以中锋出之,力贯始终,滞流失度、提按有致所产生的笃实、遒健的线条力感,也都要表现出来。

《自叙帖》

5、草书创作要有一定的气势,字法准确,用笔大胆,敢于放开写,并注意墨色变化,过渡得自然,有节奏感。 注意防止用笔潦草不沉实、笔画交待不清、送笔\"过\"或不到位、出现滞笔等,特别是转折处的提笔。要加强对经典法帖的临摹,强化字法和技法训练,在大气中求精到,走由生到熟、由熟到巧、复归于生、由法到意的路子。

6、由于草书的意多于法,载情性特强,因此习草还需注意字外功夫。因为书写者往往在瞬间挥洒中下意识地将自己审美、修养、情绪表现出来,所谓\"书如其人\"此时表现得最为充分,故习草更需提高艺术修养。

标签:

推荐阅读>